第1461章 赌的就是命-《抗战之还我河山》
第(2/3)页
这让已经攻入城内努力切入第43军通讯网的日军,很懵逼啊!小小的松江,有这么多山和河流吗?
而且,在俞献诚的提议下,为防止日军动用毒气对地下管网进行攻击,第43军将全军为数不多的2000多具防毒面具全部下发到管网内,由各团团长按照防守区域分发,同时,扩大出风口。好在地下管网在建设的时候,为防止沼气中毒,就设计了为数不少的出风口,除非是占领了全城的日军将这些出风口一一堵死,否则日军想将毒气充斥遍布全城的地下管网那是痴心妄想。
当然了,如果日军能占领全城,让他们堵死出风口也无妨,那几乎就证明着43军已经全体战死,他们的战斗任务结束了。
除了忙着熟悉地形并绘制地图的官兵,地面上的3个步兵团也没闲着,他们得对第二层防线的城墙工事进行布设。城头上的沙包工事其实工程量并不大。从一开始,各步兵团就没打算在城墙头上摆多少兵力。
现在可不是冷兵器时代,躲在城墙垛后面打打冷枪就可以大量杀伤日寇,小鬼子的榴弹炮或许没那么准能直接轰到宽不过3米多的城墙之上,但小鬼子的步兵炮可绝对是攻城利器。将大量兵力摆在城头,那就是给鬼子送菜,这帮上校们才不会那么傻。
别以为日军在华北在华东战场都取得胜利是他们的步兵有多强,能一而再再而三打败中国军队,那是他们的火炮足够多,或许他们的枪法和拼刺术以及身体素质都比中国军人强,但若是论战场上的生存能力,这个时期的中国军人可真不比他们差,甚至还要更强。
日本人,除了五年前在淞沪和四年前在热河跟中国较量过,已经很久没有参与过战争了,而中国军队,这么多年来国内形势不稳,各省军阀为了利益互相厮杀,可都是经历过战争的老兵。尤其是川军,从1925到1935,各派系大佬之间争端不断,你打我杀的犹如家常便饭,虽然强度远不如现在的中日战争,但战场保命的绝活儿可是学到了不少。
而这样的老兵,各川军部队人数可都不少,不是有多热爱军队,而是当兵吃饷,那对于老兵油子们来说,那就是一件工作,过去十年间他们都是这么做的,不管在谁手底下当兵,都是拿军饷养活一家老小的。
可以说,他们才是中国第一代职业军人的雏形。
由排长、连长这么一路升上来的上校团长们也一样,根据实际情况来说,这一仗不管怎么打,在兵力和火力的劣势下,都是必败,但军长已经下令,就算打光全军也要完成阻敌三日夜的军令。既然跑是跑不了了,那就只能硬干,不过硬干,也不能白白送死,怎么说宁死前也得拖小鬼子当垫背的不是?
其实,这也是川人看似有些矛盾的个性特点造成的。
忍耐是东亚文明之特征,而川省人又是忍耐的典型。一方面,这种性格是他们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养成的。在生产劳动中,他们凭借这一精神,“欲与天公试比高”,表现了人定胜天、不向自然低头的英雄气概。但另一方面,在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惯了的川省人,也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、随遇而安的品性,只要基本生活尚能维持,一般不愿抛弃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轨迹。因此,即使受了压迫欺负,他们大多“忍”字当头,一忍再忍,甚至忍辱负重。
如果说,北方人像干柴烈火,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,有所不满,拍案而起。川省人像湿木“疙兜”,先是默默忍耐,直到他们骨子里隐藏得被余秋雨称之为瑰丽而惊人的叛逆破土而出,就像冲出最隘那个峡口----夔门的长江,一江东下誓不回头。四川人干任何事情,开始时总是默默无闻,只是到了关键时刻才轰轰烈烈、闪光发热。
第(2/3)页